老子曰"前识者道之华愚之首''.何意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31 18:03:44
前识者道之华愚之首,这句话出自哪里,是什意思???

老子《道德经》

第三十八章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上德无为而无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。
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
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
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
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
故去彼取此。

理解:
上德之人已经把德融入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中去了,所以他们的内心与举止协调统一,非常自然,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,所以这样的人是真有德。下德之人没有把德完全的融入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举止中去,但是他们又希望让别人认为他们有德,进而刻意按照德的标准做事,那种违心做作的样子,让人觉得虚伪,所以他们不是真的有德。(从下德变为上德,首先要发现并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,然后扭转自身底层的思维观念,克服原有观念,并有意识的利用新的观念去做事,坚持,便可改变。)

上德之人不会有意去故意表现德,他们举止自然合德,却并不会认为自己有所作为。
上仁之人努力使自己行仁行善,而只觉得自己的仁善是应该的,并不觉得有所作为。
上义之人怀揣着帮助别人的心去行义,觉得自己对社会对帮助过的人是有点作为的。
上礼之人行礼时,内心真诚且恭恭敬敬的对待别人,一旦别人无视他周到的礼貌,他就会感到被侮辱,直接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还礼。

所以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,那些有道之人都消失了,人们就开始推崇有德之人;当有德之人也消失了,人们就开始推崇仁爱之士;当那些仁爱之士都消失了,人们就开始推举行义之人;当行义之人都消失了,那些有着周全礼数的人就会被推举。
所谓的礼法,其实就是忠信淡薄和衰败的产物,是害人吃人的工具、更是大动乱的元凶。
社会动乱之时,那些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,只不过是认识了道的浮华而已,但这却是整个社会认识到自身愚昧的开始。

所以大丈夫要把自己置身于敦厚的状态,而不要浅薄;置身于实在朴实的品德中,而不要立身于所谓的华丽之礼。
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,立身敦厚与朴实。

注意: